作者:吴慧 2022-12-02 16:38:06
近日,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临沂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从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标准、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和明确。确保到2025年建成694.3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74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418万吨;到203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标准一般逐步达到3000元左右……
10月28日,几台车辆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示范田里喷洒配制发酵好的肥料(无人机照片)。(房德华 摄)
目标任务
规划期内,集中力量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确保到2025年建成694.3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74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418万吨;到2030年建成745.3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96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产能进一步提升。
把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规划期内完成9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到2035年,通过持续建设和改造提升,全市高标准农田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十四五”建设目标:2021—2025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94.30万亩,其中新增建设146万亩、改造提升74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45万亩。以新建为重点,推进农田综合治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稳定保障粮食产能。
“十五五”建设目标:2026—2030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5.30万亩,其中新增建设51万亩、改造提升122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45万亩。以改造提升为重点,切实解决部分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配套不足不全、工程建设标准低等问题,着力推动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生态一体化建设。
又是一年丰收季,10月,在“鲁南粮仓”郯城,40余万亩水稻喜获丰收。(房德华 摄)
标准内容
《规划》中明确,围绕提升农田生产能力、灌排能力、田间道路通行运输能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机械化水平、科技应用水平、建后管护能力等要求,结合国土空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资源利用等规划,紧扣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内容,加快构建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
其中,在田块整治上,建设标准是根据土壤条件和灌溉方式合理确定田面高差和田块横纵向坡度。平原区以修筑条田(方田)为主;丘陵区以修筑梯田为主;梯田土坎高度不宜超过2m,石坎高度不宜超过3m,梯田化率宜达到90%以上。
在建设内容上,以田块修筑、耕作层剥离回覆、细部平整等为主要建设内容。通过合理归并和平整土地,实现田块规模适度、集中连片、田面平整,耕作层厚度适宜。
平原区以修筑条田为主,水田区宜布置格田。对集中连片、地面起伏较小的平地、沟坝地进行平整和畦田改造;对土层过薄的地块,采取客土回覆、加厚土层等措施,使土体中无明显砂砾层等障碍层次。
在土壤改良上,建设标准是改良后的土壤宜达到三泥七沙或四泥六沙的壤土质地。土壤pH应保持在6.0—7.5,盐碱区不高于8.5,盐分含量不大于0.3%。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原区一般不低于15g/kg、山地丘陵区一般不低于12g/kg。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7等以上。
建设内容是针对临沂市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氮素不足,严重缺磷,部分缺钾,重点开展地力培肥。因地制宜推广秸秆直接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深耕深松,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土壤肥力。
在灌溉和排水上,建设标准是农田排涝标准,旱地、水浇地暴雨重现期宜采用5年—10年一遇,可采用1天至3天暴雨1天至3天排除,设施农业种植区宜采用1天暴雨1天排除。水田暴雨重现期宜采用10年一遇,可采用1天至3天暴雨3天至5天排至耐淹水深。
农田排渍标准,旱作区在渍害敏感期间可采用3天至4天内将地下水埋深降至田面以下0.4米—0.6米;稻作区在晒田期3天至5天内降至田面以下0.4米—0.6米。对于无盐碱化威胁的地区,地下水位控制在0.8米以下,盐化平原区地下水位控制在1.2米以下。对于地下水矿化度较高的地区,除满足防渍要求外,还应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地下水临界深度以下。井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其它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
建设内容是通过加强田间灌排设施建设和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充分利用地表水和现有水系,新建和完善现有水源,加强田间灌排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的衔接配套,完善现有灌溉渠系。主要开展塘堰(坝)、小型拦河坝、农用机井、小型集雨设施、泵站、疏浚沟渠、衬砌明渠(沟)、排水暗渠(管)和渠系建筑物(水闸、渡槽、倒虹吸、农桥、涵洞、跌水等)田间灌排等设施建设。对局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和易引起洪涝灾害的农田地块等,通过完善排洪渠道、加固或修复现有坝体、修建泵站等基础设施,减少洪涝灾害。
在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上,建设标准是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应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与田块、沟渠、道路等工程相结合,与农村居民点景观环境建设相协调。平原区林网占地率不大于4%,丘陵区在沟渠、道路两侧或一侧植树1—2行。主防护林带垂直于当地主风向,副林带垂直于主防护林带,林带间距约为防护林高度20—25倍,主防护林带宽3—6米。农田防洪标准为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0—20年一遇,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90%。
建设内容是重点开展农田防护林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坡面防护工程建设。在风沙危害易发区,特别是平原区域,结合立地和水源条件,兼顾生态和景观要求,修建农田林网,对退化严重的农田防护林抓紧实施更新改造,在主要道路、沟、渠两侧应适地、适树设置,提高林网生态保护效用,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地面蒸发。对低山丘陵等易发水土流失区,特别是坡面较长的坡耕地和梯田的田坎田埂处适当种植灌木或草本植物,防止暴雨冲刷,增强梯田的稳定性;沟道治理合理修建谷坊、沟头防护。坡面防护布置截水沟、排水沟、小型蓄水等工程,配套节水型灌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在科技服务上,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4万亩左右建设1个农田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推广保护性耕种、数字农业、良种良法、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科技,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优良品种引进推广。
建成后,田间定位监测点布设密度符合要求,均匀分布,形成较完善的监测网络,科学施肥施药技术基本全覆盖,良种覆盖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明显提高。
来源:临沂县域网 编辑: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