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振生 2023-08-28 09:29:29
序
早起上街上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糁,配上几根刚出锅的热油条或者两块有些烫嘴的热烤排,然后神清气爽,精神饱满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喝糁,是大部分临沂人早上必备的功课。
临沂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糁”开始的。
糁(sa)是临沂城的传统名吃,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传承。糁的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味辣可口,肥而不腻,营养丰富,并有祛风逐寒,健脾开胃的功效,是临沂人喜食的早点小吃。糁很早就见诸中国古籍,历史文献多有记载。
《礼记》
《礼记·内则》记载:“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恐怕是古代糁的制作方法的最早记载。可见,在很久以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它的前世。
《沂州志》
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就有“糁食”。
到了唐代,据说西域回族居民做早点用的一种肉粥,传入内地,形成如今糁的雏形。
天山及昆仑山山麓接近水源的地区,分布着西域古36国
在宋代,糁的制作已相当精美。据说,临沂糁是元代从大都(北京)传来的,最初是由一对回民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后仿制者越来越多,到明代时就定为“糁”了。经过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形成别具特色的沂州风味小吃。
解放前,临沂城共有八家糁铺,以陈玉山牛肉糁铺、黄家鸡肉糁铺和刘麻子鸡肉糁铺最为著名。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新四军一路北上,进驻临沂。
1945年,八路军进入临沂城,行进在东西大街(今兰山路)天主教堂前
时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副书记、新四军军长和山东军区司令员的陈毅就在东西大街(今兰山路)天主教堂后院的二层小楼里办公。
新四军军长陈毅
陈毅当年居住过的房子,至今仍完整保留着。
陈毅办公地点,天主教堂后院的神父楼,始建于1903年
新四军军部旧址 山东军区司令部旧址
陈毅军长驻临沂时,曾多次光顾黄家鸡肉糁铺,对黄家的鸡肉糁赞不绝口。
中共华东中央局旧址
目前,临沂糁铺、糁馆已发展到几百家,遍布临沂城大街小巷,成为临沂城早餐的主力军。
糁,作为临沂的一种名吃, 也进入了大中城市,登上大雅之堂。
上海国际饭店,1934年12月1日开业,曾有“远东第一楼”美誉
上海国际饭店和济南南郊宾馆,就分别从临沂聘请了刘德法、黄博生、曹士余等大师傅担任制糁厨师,他们制作的糁,受到国内外宾客的赞誉。
上海国际饭店
南郊宾馆直到现在自助早餐还有糁和油条。
济南南郊宾馆,始建于1960年12月,建筑主体仿照北斗七星布局 题字:舒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临沂地委、行署主要接待场所的沂河宾馆,曹士余大师制作的糁,曾得到下榻沂河宾馆多位国家领导人的交口称赞,曹士余大师也曾受邀到济南南郊宾馆制糁。
临沂沂河宾馆,始建于1979年,后因修建滨河大道拆除
临沂知名的四星级酒店陶然居大酒店和蓝海国际饭店的糁,做得就非常地道,是外来客人必品尝的早餐。
陶然居大酒店
蓝海国际饭店
临沂糁最早当属鸡肉糁,特别是七八十年代最流行,而现在则以牛肉糁居多,鸡肉糁和羊肉糁基本不多见。除此之外还有甲鱼糁,但已很少,需要找专门的甲鱼糁馆。
八十年代有名锦华糁馆
糁的制作工艺考究,是一种融合了刀工、古老传统汤法、鲁菜酸辣调味的综合技艺,看似简单,实则技术含量极高,没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沉淀,很难做出一碗味道独特且正宗的糁汤。
做糁的功夫,熬汤是最重要、最关键也是最费功夫的一环。一般经过选料、制汤、成糁三步,头天选料,夜里制汤,早晨成糁。糁的主要原料是母鸡肉(牛、羊肉)和麦仁、面粉, 辅以葱、姜、香菜、盐、酱油、胡椒粉、味精、五香粉、香油、醋等佐料,工艺精细复杂,有的老店糁铺用料多达40多种。制作鸡肉糁用的老母鸡,要肥而嫩的,用当年去皮麦仁,这样做出来的糁汤,味道更为鲜美,营养更加丰富。
先将肉切成大块,配上适当的调料煮熟,然后凉透,放入冰柜以便切成薄片备用,然后制汤。糁的精髓在汤,制汤选用牛骨头,配上适当香料,煮到汤清而味浓时闭火封炉。
第二天凌晨再将炉火捅开,煮糁讲究炉火不灭,开锅后将骨捞出,先加八角、香叶、桂皮、胡椒、肉蔻、葱、姜、盐、五香粉等搅拌后一并入锅,然后放入面粉煮熟。面粉的分量非常重要,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稀则清淡寡味无法果腹,稠则粘膩封喉,无法爽口。这样做出的糁汤薄而味浓,趁热食用味道尤佳。
以鸡肉糁为例,先把腿骨和鸡肉、麦米、五香粉、葱、姜等放在锅里大火煮开,之后改为文火炖三到四小时至鸡肉稍脱骨,捞出拆丝备用。再将胡椒粉用冷水冲开后放入锅里,把淀粉勾成芡汁放入锅内搅匀,待沸后关火,放入味精、香油等调味品(可依个人口味添加,酸、甜、咸、辣、鲜皆可),最后将糁装在碗中,撒上鸡丝,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鸡肉糁就做好了。
如今,牛肉糁最为常见,羊肉糁次之,而鸡肉糁为珍,甲鱼糁则稀有。北城新区天津路一家沂州一品糁馆,做的甲鱼糁很是地道。
熬制渗汤所用炉子、锅灶、铁锅也是非同寻常,很有讲究的。一些老店糁铺制作糁汤需要特制的甄锅,它是用鲜紫柳木箍成,甄锅木中有柳泪,气味清香;熬糁用的锅盖和柴火也有讲究,做糁用的锅盖必须要用柏树木,烧汤的柴火也要用果树木,可给糁汤带来无限美味,这样才能做出原汁原味的临沂糁。
但如今,多数糁馆也没有如此讲究了,而是多用红砖砌成传统的地锅灶,里面是一口大缸,所有的秘密都在大缸底了——缸下是铁锅,这种缸、锅联合的结构,延伸了锅的深度,增大了锅的容积,以满足糁馆的客户需求。熬糁基本一年不断火,需要彻夜小火慢熬,第二天的糁才最好喝。
临沂的糁铺大都是世代相传,汤料大都是百年老汤,老汤加新汤,可谓汤汤不息,才会味道浓香,回味无穷,熬制越久,骨汤越浓郁,味道也越醇厚。
因熬糁时加入黑胡椒或白胡椒不同,糁汤还分为“黑糁”和“白糁”,临沂人一般喜欢“黑糁”,因为在熬制的时候放入大量黑胡椒,并添加进粉碎的大骨进行熬制,所以汤色偏黑、偏浓,入口香辣醇厚,回味无穷。当然,各有所爱,不一而足 。也有糁馆根据食客审美和口感习惯改用白胡椒或者不放胡椒,汤色微黄,口感较淡,故称“白糁”。
虽然每家老糁馆都有自己的味道和特色,都有自己的“祖传秘方”,但以多道工序制作的糁,都是汤稠味浓,味道鲜香、辛辣浓郁,不腥不膻,鲜美可口,可谓色香味俱佳。
薄薄的肉片融汇在浓郁香辣的糁汤里,吃肉不见肉,原汤原味,浓香诱人,不仅味美可口,营养丰富,而且有祛风驱寒、开胃利尿、增进食欲之功效,所以受到一代代临沂人的追捧和热爱也是自然的。入口鲜咸,香气扑鼻而来,让人欲罢不能,在我们味蕾得到满足的同时,身体也被快速唤醒,精神大振。这也许就是糁的精髓之所在吧!
喝糁,是临沂人的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情怀
“巷口路边、马扎矮凳、油条烤牌"。在临沂街头巷尾,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各种早餐铺子,无论是小笼包、豆腐脑还是咸胡豆,都不及一间糁馆表现的那么直接。
一碗糁汤的价格,取决于肉的分量,便宜的五块钱也能喝一碗,想多吃肉,最高要30块钱一碗。
一大清早出门,在路边你总能看见坐着小马扎,捧着大碗对着桌子,喝得酣畅淋漓的临沂人;也有面对长长的就餐队伍而唉声叹气但依旧愿意排队下去的食客。没错,这是临沂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大多数临沂人每日早餐不能不备的功课。
喝糁,讲究“热、辣、香、肥”,入口鲜咸,汤味厚重,最美妙的时刻是吃到麦仁,咬一口“砰”的一下,让人怦然心动,如初恋般的美好。喝糁,唤醒的是胃;而品糁,则纯粹是一种享受,不唯果腹,重在情感。汤汁浓淡相宜,用筷子轻轻搅动,细细的,柔韧的,绵长的,像母亲纺成的棉穗,含在舌尖,是情思,是乡愁,沁入心底。味浓、意浓、情更浓。
刚刚出锅的糁汤,肉眼可见,颜色微黄、晶莹透亮,香味浓郁。小抿一口,先尝到的是一股姜味,不吃姜的人会有点不适应,但一定要细细品味,你会感受到骨头汤的醇厚丝滑,有一点淡淡的中药味,鲜香微辣,回味甘甜,浓稠鲜香。
一碗热腾腾的糁汤,几根刚出锅的香脆油条,或是刚烤出的烤排、马蹄烧饼等特色面食,两碟调黄瓜、咸菜丝,通常是喝糁的”标配“。一口肉、一口汤、一口油条一口饼,一碗下肚,劳顿饥渴顿消,精神大振。一瞬间满足了饥渴的肠胃,安慰了远方归来的游子的心愿,也了却了慕名远来者的一段期待之情。这顿早餐,怎一个完美了得!
糁,不仅是理想的早点,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享受。冬令食之,祛风除寒,开食健胃,暖意全身;夏日食之,大汗淋漓,好不畅快!
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如果没有糁的参与,是不完整的一天。
糁的人生,是从子夜凌晨的“头锅”开始的
身为临沂人,身为一个爱喝糁的临沂人,如果你没有喝过凌晨两三点钟的头锅糁,是不足以谈论人生的,起码也是不完整的人生!如果你到现在还没有凌晨两三点去糁馆排队的经历,那更不足以说明你是”正宗“的临沂人。于是,有临沂人感叹:若是能喝上一碗“头锅糁”,也算是不枉此一生!
而如果你到临沂而没有喝上一碗临沂糁,那么,请不要说你到过临沂。
凌晨两点半,当古老的临沂城还沉浸在茫茫夜色里,临沂各个糁铺的制糁人已开始起火烧锅,熬制当天的头锅糁了。位于银雀山路上二小东面的于家糁馆门前,先是零星,渐渐,来喝糁的人多了起来,或在屋里,或沿街在小折叠桌旁、小马扎上坐着,慢慢的,已经人头攒动,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无论早起的,还是晚睡的,他们不约而同地聚在糁馆,为的是品尝传说中的“头锅糁”。
这个点来喝糁的人大都是早起做工的,也有对头锅糁情有独钟的”铁粉“,更少不了专门前来品味美食的外地人,还有不少老客端着铝锅、饭盒,或用塑料袋打回去给一家老小享用。
据说因是头锅,所以糁的味道最正,滋味最浓,口感最佳,口腹最甜,是一种大汗淋漓浑不觉,吃完还想来一碗的畅快!随着交通的便利和旅游的火爆,更多的人慕名前来品尝临沂糁。半夜出发,奔赴百里,凌晨到达,只为一碗正宗的”头锅糁“!当你带着一身疲惫和满眼的朦胧,嗖嗖地喝上第一口,顿无倦意,通体轻松,那感觉:值了!
银雀山路两侧的法桐树粗壮而苍老,寒来暑往,午夜清晨,三十年多来,见证了于家糁馆头锅糁的独特景观。对于于家兄弟,糁馆开业以来,他们的每一个清晨都是从子夜开始的。
房子还是那间略显狭促的老房子,巨大的糁锅灶台里糁汤的香味渺渺飘出,人们在进进出出,排队的人们不时翘首张望着紧张忙碌的于家兄弟。
从糁馆的门脸上看,大都是不上档次的路边摊,在这些陈设朴素到有些简陋的殿堂里,炉火正旺,热气蒸腾。
掌柜的抓一把薄如纸片的牛肉或细如竹签的鸡丝,入大碗中,也有的磕上一颗鸡蛋,从高高灶台上的大锅里,舀一勺已经熬制了几个钟头的浓浓的肉汤,浇入碗中,洒上一撮香菜,然后小心翼翼端到低矮的方桌上,要是没有马扎凳子,索性就蹲在地上,急不可耐地吮溜起来。
一碗爽口香辣的热糁,几根刚出锅的酥香金黄油条或一个香酥大饼,喝下这碗头锅糁,头天空落落的胃得到满足和抚慰,通体舒畅,就带着这种深深的满足感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最充实、最美好、最惬意的一天就是从在这碗”头锅糁“开始的,这样的心满意足,只有融入了临沂人的生活才能感受到。
两点半的头锅糁,据说炉膛里的火从腊月初八开门以后一整年都不会停歇,两点左右就熬好了头锅糁,打出来放在煤球炉子上温着,接着便熬制第二锅。虽然头锅糁和第二锅并没多大的区别,但是因为人们对头锅糁的执着,所以他们每次都会做好准备,保证让每个人的胃口不虚此行。
除了于家糁馆,很多老糁馆,比如沂州糁馆、朝阳糁馆、赵记糁馆、许家糁馆、老南关糁馆都会有头锅糁的景象,大家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早晨从深夜开始的节奏。虽然他们的味道各有千秋,然而,美食毕竟是一种口腹的艺术,当你坐在糁馆低矮简陋的餐桌前,迎着凌晨凛冽的寒风,你才能真正体味到你手里捧的那碗糁汤的温暖和浓香!
若有朋友从外地来访,领他们来喝一碗头锅糁,体验一下属于老临沂的独特生活方式和烟火味道,绝对是最走心、最热诚的待客之道。很多外地来的朋友,也常常会因为这样的安排而对临沂产生特殊的感念和不舍。
对于长年在外奔波的游子,回乡的第二天清晨,必定会出现在糁馆前路边的小桌旁,坐着马扎,埋头蘸着油条在喝糁!
2023年8月6日凌晨2:33,山东德州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
在睡梦中被惊醒的居民,仓皇逃到楼下,衣衫不整,惊魂未定,但却忘不了冒着大雨去糁馆排队喝上一碗头锅糁来“压压惊”!
8月6日凌晨,山东平原县发生地震后,附近居民到朝阳糁馆冒雨排队喝“头锅糁”
临沂“糁”的名字与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
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年幼的王羲之经常接济他们,夫妇二人非常感激,无以为报。
一天,王羲之病了, 不思饮食,二人觉得报恩的机会来了,就将家里母鸡杀了,并在锅里放了少许米仁,配上驱寒的中草药,准备熬成鸡汤。
王羲之(303-361),琅琊临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本想把鸡汤熬烂一些, 可看火的老太太睡着了,汤就熬了一夜。次日早上一看,仅剩半碗,便忙给王羲之送去,王羲之喝了鸡汤,顿觉神清气爽,为感谢这对夫妇,便提笔写下了“米参”二字,意为“米中人参”,到后来,后人便将这二字合为一字,读作“糁 ”了,这便有了后世的“糁”了。
临沂王羲之故居
临沂“糁”与北宋苏东坡有关
北宋神宗年间,文学大家苏轼任密州(今潍坊诸城)知州,听说临沂傅庄老母殿子村(今临沂市罗庄区傅庄街道劳模店子村)的糁很有名,这位美食家便专程来傅庄喝糁。喝到好处,赞不绝口。回密州后,善于研究美食的苏东坡便在家熬制糁汤招待宾客,他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大胆创新,美其名曰“东坡玉糁羹”。
苏轼(1037-1101 )画像 作者:范曾
1097年6月,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生活,举目无亲,一时心灰意冷。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想起了傅庄“糁”。
海南儋州
苏轼画像
但当时根本找不到制糁的食材,于是儿子苏过就用芋艿,加上一些米,用熬糁的方法做了一锅汤。苏东坡为儿子孝心所打动,即兴赋诗一首:“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莫将南海金青绘,轻比东坡玉糁羹”。并且还特地为此诗作一题示:“过儿忽出新意,以山芋作出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玉糁羹“之所以色香味俱全,源于儿子苏过的孝心,更重要的是对傅庄牛肉糁的念想。
海南儋州东坡祠 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教化日兴
临沂“糁”的名字与清乾隆皇帝有关,大致有4个版本。
一说是乾隆下江南时,来到山东,随行的妃子坐月子出了热症,米水不进,地方官员献上糁汤和贡粥,妃子食用感觉味美,而后病情好转,乾隆就问“这是啥?”周围的官员误听成糁,遂迎合道:“这是糁,这是糁!”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名字—“糁”。
影视剧照
二说是乾隆游览大明湖,夏雨荷陪乾隆来到当地一家很有名的小吃店,请他吃粥,乾隆感觉味道鲜美,就问雨荷:“这是什么?”,夏雨荷答曰:“是‘米参(shen)儿’,就是用米和参熬制成的粥”。乾隆遂用手指沾水在桌上写下“糁”字。雨荷姑娘问乾隆:“这字念什么?”乾隆先是一愣,然后笑答:“朕就叫它糁(sa)吧”!
影视剧照
三说是当年清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至沂州府,厌倦宫中膳食,于是从本地找来老厨做菜,席间一盆甲鱼汤味道鲜美,于是传来老厨,问曰何菜,老厨答曰:“甲鱼糁(sá)”,但说不出由来,尴尬之际,机灵的和珅打圆道:“此乃味三鲜温河甲鱼糁,此糁取温凉河之泉水加牛骨大火熬开,再加麦仁、甲鱼小火熬一个时辰,佐蒙山松菇继续熬制,集天、地、水一体,三鲜一绝,强筋壮体,童叟皆宜”!于是龙颜大悦,嘉赏老厨,即兴赋诗一首:“遨游千里客渔家,膳味三鲜温河糁;四海升平万民乐,万国来朝映彩霞。”从此甲鱼糁流传至今。
影视剧照
四说乾隆帝下江南时,经过如今的郯城县马头镇,当时的马头是沂河航运通道上的一大名镇,与京杭大运河相连,当时最有名的是汪元大店铺的点心和大戏楼前粥铺的粥,乾隆想品尝当地名吃,当地的官员遂将大戏楼粥铺的粥献了上来,乾隆一尝,怎么从来没喝过如此可口的粥汤,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啥? ”地方官员诚惶诚恐,误听成了糁,急忙点头:“是糁,是糁!”天子的随口一 问,便成就了它如今的名字一“糁”。
郯城县马头古镇
影视剧照
临沂“糁”与民国时期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有关
据临沂文史学家刘家骥《琅琊拾遗》记载,民国22年(1933年)11月,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要来临沂视察,时任临沂县县长范筑先犯了愁,他不想因不菲的招待费而加重临沂人民的负担,但韩复榘性格反复无常,怕因招待不周再生事端,他急中生智,想到临沂名吃“糁”,于是便请书法家陈允升、狄建鳌,将苏东坡的“莫将南海金青绘,轻比东坡玉糁羹”和李白咏“兰陵美酒郁金香”的诗句写好,装裱后布置在接待室里。
刘家冀著《琅琊拾遗》
韩复榘(1890-1938),河北霸州人,国民党陆军上将,山东省政府主席
韩复榘一到,就看到墙上书法名句,忙问“糁”是什么,范筑先介绍,这是美食家苏东坡喜爱的美食,并不多言,吊足了他的胃口。
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诗句
韩复榘书法
宴会上,韩复榘品尝了兰陵美酒,下酒小菜又是临沂名吃八宝豆豉,接着喝糁吃烧饼。
临沂名吃八宝豆豉
韩复榘喝着美味的鸡肉糁连声称赞,当场表态,“凡官员来临沂视察,不准大摆酒席,依此宴会标准即可!”范筑先大喜,马上命秘书“快快记下,这是韩主席的指示!”自此,省了不少招待费,临沂百姓称赞范县长的聪明智慧和爱民情怀。
范筑先(1882-1938),河北馆陶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爱国将领。1933年11月任临沂县县长。
山东聊城范筑先烈士纪念馆
2013年5月21日,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准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入选的9个项目中,代表临沂传统饮食文化的著名小吃:糁,入选非遗名录。临沂糁还被评为临沂十大名吃,山东省十大金牌旅游小吃、好客山东网红好物、中国首届金牌旅游小吃称号,2018年2月,临沂市兰山区大张家庄糁制作技艺获第十三届“中国名宴”暨2018 “沂蒙山杯”全国名吃评选金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临沂糁守正创新,不断走出新路子,糁的发展进入崭新的时期。
今天,糁的种类也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而不断被创新、创造,以糁养生的理念越来越被重视和研究,很多新的糁料被大胆运用,很多传统手法被不断改进、创新,糁的种类因此不断丰富,比如近些年出现在高档酒店的甲鱼糁,就是根据养生的原理,在传统制作基础上创新而成的,在保证营养的同时,汤色更浓郁,口味更清淡。
近年来,工厂化批量生产的成品糁,让这一地方名吃走得更远。在超市和特产店也可以买到便于携带、储存和制作的袋装糁,稍作加工即可食用。
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糁,作为一种特殊的饮食文化现象,其内涵、外延和独有的精气神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从西域传入内地,糁最终在临沂落地生根,发扬光大,并得到临沂人的喜爱,或许,糁的特点正是暗合了临沂人热情、包容、粗犷、豪放和淳厚的性格特点。
作为一种千年历史的风味小吃,一种融合了临沂历史、文化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对于临沂人,尤其对土生土长的临沂人来说,是一种依赖,这种依赖来自于味觉,更来自于情感。
这种情感饱含和载承着这块土地上众多的滋味:是巍巍蒙山茫茫林海松涛飘香的滋味;
巍巍沂蒙山
是千年流淌的沂沭河水绵长清甜的滋味,是沂蒙人民热情、包容、朴实、淳厚的滋味;
沂档河再现琅琊八景之“沂水拖蓝”
是八百里沂蒙军民同心、水乳交融、豪迈情深的滋味;
沂蒙人民支援前线
电影《沂蒙》剧照 沂蒙妇女火线搭桥
是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谊长的滋味;
中央巴蕾舞团《沂蒙情》
沂蒙人民支援前线
是沂蒙人民战天斗地,人定胜天,誓将山河改变模样,奋力挥洒汗水的滋味。
以九间棚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沂蒙山人》 上海电影制片厂1992年拍摄
1958年费县许家崖水库建设工地
这些滋味,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情、怀旧、坚韧等情感信念混合在一起,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仿佛大树年轮般被刻在味蕾上的记忆,一段时光,一抹温情,一种温暖。
沂蒙母亲明德英 大爱无言见真情
沂蒙妇女做军鞋
糁,是对临沂人“胃口”的一种亲情安慰,更是系在临沂人心头上的一缕丝线,总能牵动内心最深处独特的情感。
中央巴蕾舞团《沂蒙情》
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剧照
糁,一碗一碗传递,人,一年一年进出,从小喝到大的糁,总是和我们一起,见证世事沧桑,斗转星移,为时间留下香辣的味道和绵长的乡愁。
沂蒙妇女救伤员
七十年代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
糁,就这样塑造着临沂人的口感记忆,这记忆也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成为临沂根深蒂固的文化符号,美食密码。走遍大江南北,最念的,是家乡的味道......
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来源:临沂县域网 编辑: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