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磊 曹蕾 2023-11-24 15:50:03
践行嘱托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临沂县域网讯 寒来暑往,来朱村红色旅游区打卡好运角、体验民俗风情的游客络绎不绝,到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的学员纷至沓来,“新年第一碗饺子敬先烈”的故事常讲常新。
坚持连片振兴,临沭县朱村与周边9个村组团发展,“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迸发蓬勃活力。2022年,片区各村村集体平均增收68.6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9万元,村民腰包更鼓了,日子更滋润了。11月18日,朱村亮相央视一套黄金档栏目《山水间的家》,邀全国观众感受沂蒙乡村之美,解读幸福密码。
云头山鲁蒙茶业合作社生态茶基地
乡村振兴,一条光荣与辉煌之路。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朱村考察时指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饱含深情,语重心长。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10年间,临沂市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奋进力量,按照山东省委“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定位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先行战略,深刻把握“12345”部署,狠抓深化“四雁工程”、做强特色产业、突破精深加工、实施“百千工程”、做实循环经济“五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探索出以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打造、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资源连片投入“五个连片”为内涵的片区建设之路。沂蒙乡村走稳振兴路,奔向好日子,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一张闪亮名片。
特色产业连片延链增实力
乡村振兴,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首要任务。我市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从严保护耕地,持续抓好农业生产,建成高标准农田656.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275.7万亩,切实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
践行大食物观守护粮食安全。
金秋十月,郯城县郯南农场蒲汪试验示范展示基地的试验展示田里,满目金黄,稻香弥漫,60余个水稻品种的特性被直观、有效地呈现出来。“我们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研发水稻新品种,推广栽培新技术,促进粮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升‘鲁南粮仓’成色。”郯城县农技中心环保站站长吴夫坤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我市玉米、水稻新品种选育走在全省前列,今年通过国审、省审新品种6个,两个品种入选2023年山东省主要粮油作物主推品种,种业振兴跑出“加速度”。
“菜篮子”“果篮子”供应充足,畜牧业稳定增长,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基础坚实。
乡村产业更兴旺。
饮兰陵美酒,品“八大碗”,游古村花海。兰陵县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串起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中国兰陵压油沟乡村旅游度假区,推出的古村花海乡趣游入选全国2023年夏季精品景点线路。
全国每10株太子参,有7株产自临沭。该县引进罗欣·本草良方中医药项目,引领中草药种植向高端化升级。全部达产后,项目亩均可实现产值1700多万元,辐射带动6000多农户增收。
蒙阴县打造十里桃乡农产品供应基地,铸强“蒙阴蜜桃”品牌;兰山区、罗庄区、兰陵县、平邑县抢占预制菜市场,助力沂蒙味道香飘四海;沂水县、沂南县、河东区、沂河新区、高新区发展高端食品产业,让广大消费者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彰显沂蒙好品之“食”力……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主线,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各县区导入片区思维、链式思维、共富思维,做好“土特产”文章,1至9月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完成产值1293.5亿元。
生态底盘更坚实。
今年,兰陵县神山镇的玉米种植户用上了一家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生产的有机肥,每亩节省成本100多元、多打50公斤粮食,还培肥了土壤,提高了持续生产能力。绿色是农业的底色。我市每年产生的畜禽粪污、秸秆、林果枝条、农产品加工等废弃物多达3000万吨。围绕变废为宝、高值利用,培育壮大循环经济市场,探索形成以市场化为引领、产业化为基础、高值化为遵循的“四位一体”发展路子,涌现出费县生态循环、罗庄“种养+复合生态产业园”、河东“四循环”、兰陵“三融三美”等“一县一亮点,一域一典型”,其中费县“四全四新”生态循环农业循环模式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典型。
搭平台赋能农民唱主角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上马一个项目,带富一片区域。“山水蒙阴·萌乐世界”项目于今年国庆期间营业,依山临水的环境、可爱的萌宠吸引了八方来客,带动周边千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各县区各部门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发展产业、稳定就业、促进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52元、增长7.7%。
增收渠道更多元。在菜园翻耕播种,泛舟清清老涑河,预订一桌“农家乐”,开启“傅庄的糁,西北村的肉,彭庄的葡萄吃不够,杨河湾的芹菜真不瘦”的美食之旅。罗庄区杨河湾村向生态要效益,发展研学游、认养田、农家乐、河湾露营基地等“美丽经济”,成就“我在河湾有块田,晴耕雨读自在闲”的佳话,也让村集体有了“活钱”、村民收入增长。
产业增效促增收。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1/3左右,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临沭县实施“双社联合”,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中土地,再托管给金丰公社,种地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60多倍。曹庄镇曹西村村民韩秀文步入古稀之年,打理家里5亩多地力不从心,托管土地后每年保底收入5000多元。
云头山鲁蒙茶业合作社生态茶基地
增收支撑更牢固。今年,费县杨家庄村蔬菜种植户李照前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牵线”下,种植了东蒙蔬菜新产业孵化中心的两个大棚。“这样种植的蔬菜比传统大棚菜、露天菜亩产高、品质好,不愁卖。”费县探索“国企+联合社+合作社+农户”模式,促进村集体和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金融活水润乡村。沂南县精益龙珠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彦杰打算升级温室大棚,改种经济价值高的水果,用一纸土地经营权证书抵押贷款280万元,解决了资金短缺“拦路虎”。我市放大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政策效应,设立5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创新推出“四雁振兴贷”“美德信用贷”。截至11月12日,共为2878家涉农主体授信184.65亿元,向38228家“四雁”主体发放“四雁振兴类”贷款40428笔、131.55亿元。
一方“美丽乡愁”留人留心
乡村既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故土。
瞄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各县区各部门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取得新进展。
乡村环境更宜居。
郯城县东风岭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醉东风乡村艺栈”吸粉无数,被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第三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
高新区西磊石村攻坚“飞线”顽疾,街巷主要弱电线路全部下地。“抬头看见蓝天白云,心里觉得很舒服。”村民李玉荣点赞身边发生的新变化。
各县区以“百千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1680.8公里,新增绿化182万平方米,实施生态修复项目750个,盘活闲置住宅1109处,建成特色街区892个,创建“美在农家”2.4万余户,和美沂蒙,天地广阔。
乡村治理更有效。
在沂水县尧崖头村,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网格员张玉香每天都要进行家访,及时发现村民致贫返贫隐患,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全市大部分乡村利用信用积分评价机制来改善乡村治理,引导村民崇善向上、践行诚信美德,成为助推乡风建设的有效手段。
我市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创新农村治理模式,坚持依法治村,强化阳光理村,攻坚突破弱村,厚植乡风兴村,红色基因传承、小戏小剧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村晚”“村BA”燃亮群众精神生活,争当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蔚然成风。
发展活力更充沛。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我市聚焦解决乡村人才短缺、产业竞争力弱、乡村活力不足等现实矛盾,创新实施“四雁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盘活各类资源要素,推动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进一步释放农村生产力。
头雁领航、归雁回引、鸿雁丰翼、雁阵齐飞,“四大行动”选配“兵支书”“企支书”“青支书”2326名,吸引在外优秀人才1100名,培育“土专家”“田秀才”3000名,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3万家。《学习时报》《农民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等相继报道临沂“四雁融合创富”的经验做法。我市还创新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建成全省首个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精准匹配形成合伙成果6741个。
今年5月,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议举行,与会人员到蒙阴县、沂南县和沂水县观摩,央视《对话》栏目在沂水县西墙峪村录制“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推广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临沂好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征程,新奋斗,我市将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创建共同富裕沂蒙好例。
来源:临沂县域网 编辑:思如